热点 | 易连云: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留校察看”看什么之反思一:集体精神失落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作者: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德育》学术委员
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易水茶室2017
近年来,网络媒体上连续、多次地报道校园中的学生“欺凌”问题,其情景之恐怖让人看了不禁寒心,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与说不出来的感觉。
每每遇到类似事情,人们均会发出不少议论,议论之后,便是思考谁应该为此负责任。我想,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谁?比如说学校德育没有做好,家庭教育不到位,或者上级部门只讲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与考核方式,更不能简单地推给社会,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的结果等等,因为这样的简单问责并不会实际的效果。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追究责任,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种反思理应从家庭开始,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风气;应该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开始,因为我们曾经都受过这几种教育,而且,我们现在也是这些教育中重要要素。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到教育方式都得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近年来,网络媒体上连续、多次地报道校园中的学生“欺凌”问题,其情景之恐怖让人看了不禁寒心,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与说不出来的感觉。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各种教育至少在如下方面缺乏认真反思:
反思
第一,集体精神失落,集体主义几乎无存。
近几十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在提倡“以人为本”,倡导所谓主体精神的旗帜之下,失去得最多的就是集体精神或者说是集体主义。我们片面地以为主张个体就是不要集体,至少是不要太多地强调集体;更加错误的是我们以为不要集体,就是不关注集体中的其它所有的人或事,我们表面在追求个人“自由”,实际却没有理解“自由”这词的真正内涵,特别是对“他人”“自由”的理解与尊重。在此,我先不说具体的个人,我们看看大的例子。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全国的学校教育在“生源”竞争中看得非常清楚。“某某模式”学校为世人诟病,为他学校所痛恨,其内在原因便在于此。这些学校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当然,这种私利是在地区、部门和学校“荣誉”之下进行的,)遍“收”全国各地人才,他们恨不能将全天下人才聚集其校内,制造出教育的神话,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根本不会想到中国,或者说是中华民族这个大集体,或者说是大家庭。他们也不会想到,这样的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得利,又有多少学生受到了有形与无形的伤害!这些伤害不仅在经济,更在于一种精神与心里上的伤害,甚至是伤痛!结果其实只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因为在学生们的心中,在国内同行的心目中,在神州大地,人们只是记住了某个或某些学校的名字,人们根本就没有记住,甚至不愿意记住”那里的“老师和领导们。在那些学校和老师们的眼里,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
问题是这种模式现在依然或明或暗地在全国普遍流行。为了自己的荣誉,破坏了别的地区,别的学校争取荣誉的机会,现实是,没有人也没有那些学校会为了挖走别地区、别学校的优秀学生而感到”良心“的失落,或者道德上的自责,他们也认为这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这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极端个人主义”,是真正的自私自利。如此,学校的效益提升了,老师们的津贴上涨了,然而,降下去的却是我们民族最富贵的东西。这种自私自利的破坏效应是巨大的,它摧毁的是世道人心,结果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别人什么都不是!
最后就是,那些缺乏健全精神的、身体强壮或者畸形的孩子们把他们对社会的无知以及心里的怨恨发泄在了本应该和睦相处的同伴身上,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把自己成绩不好归因于其他成绩好的同学,进而邀约同伴共同加以伤害,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校园里伤害不断,且花样多多……我们不知道,那些对同学的仇恨的力量来自何处?而那种看着同学受欺凌,麻木不仁的旁观者的冷静又是出于何样的理性?
学校的处理是及时的,是有针对性的,但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持久地发生?而问题在关键在于:
”留校察看“,我们能够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什么呢?……。
【微信编辑:崔倩倩】
【原标题:《“留校查看”让学生们看什么?》】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首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创新案例”观摩研讨会课程实录 | 青岛启元学校王苏杰:小岗位 大责任
样本 | 崇尚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成都市青羊区“新人文教育”实践掠影(二)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